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辕北辙的结局(1 / 2)

人嘛,总是会有个认知方面的障碍,那便是会习惯性的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看待某些事物。

但这就导致在某些不符合自己所在阶层的问题上,经常会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错误来。

就好比老农以为皇帝天天能拿金锄头翻地,而富二代坚定认为开奥迪A4住个60平的房子就是穷人了,这种事儿其实自古都有。

何不食肉糜,其实何尝不是对于其他阶层的不了解?

在王姓晋商的心中,一千万两乃是何等巨大的数字?

要知道,这次存进银行之中的三千万两,可不是他一家的,可以说晋商之中就没几家能掏出这么多银子。

毕竟作为商贾之家,生意做得越大,平日里的开销就越大,更别说那摊子铺开以后的各种生意所占用的资金了。

要拿出三千万两还要不伤筋动骨,不妨碍到其他生意的正常运行,这实力怎么着也得一两亿两的存在了。

而这样的存在,晋商之中能有几个?

所以,在王姓商人眼中,一千万两真就是一个他往日里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了。

可他却没想过,这样的数字,别说放在“暴富”之后的大明了

,哪怕是之前朱皇帝天天为钱发愁的时候,又何曾是个多么惊恐的数字?

国库的存银之所以不多,无非是开支巨大快进快出罢了。

真要是有什么急用的时候,朱皇帝的内帑实际上银子比国库还多。

那个老貔貅存钱的习惯可不是后来才有的,他可是一直都有。

那时候的大明都不怕,如今的大明?

哼!

不说库存的那十亿两白银了,就算之前蓝玉第一次从东瀛带回来的三亿两白银,到现在都还没用完呢。

这还是敞开用的情况下。

如今有了商税这个远超当年的财税来源,户部的底气可不是一般的足。

要不是铁甲舰和新海港项目耗费了太多银钱,那么实际上国库的存银是在不断增长的。

没错,就是如今在全国所有官吏都涨了俸禄的情况下,正常开支之下国库的存银照样能增长。

那么,有国库存银随时作为支援能临时“借用”的情况下,大明皇家银行会害怕一个所谓的一千万两的“巨额”兑换单?

他们甚至巴不得这种戏码多上演几次才好呢。

毕竟每这么干一次,那银行可是要实打实的收取一笔手续费来着。

这手续费看似只有五个点,可你得看看基数是多少啊。

一千万两的五个点,那可就是五十万两了啊!

而实际上,大明皇家银行掏钱雇佣锦衣卫和城外大营的大军护送大批现银到各地,总的费用都没有五十万两好吧。

没错,掏钱雇佣的!

朱高煜这人就是这么“公私分明”!

在他看来,既然锦衣卫和军户的俸禄是朝廷发的,以后还要尝试银行出资赞助对外战争这一思路,那不如就从最基础的雇佣开始。

于是一万大营精锐和一千锦衣卫笑眯眯的拿着银子上路了。

对于他们来说,这无非就是跑一趟来回罢了,他们可不信谁真敢冲着他们动手。

虽然雇佣的时候已经说好了,一旦发生战斗,那么受伤、牺牲都有抚恤,还是比朝廷重得多的抚恤。

可他们始终不认为哪个山大王有胆子干冲着京营大军下手,那都不是找死了,那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事实也果然跟他们想的一样,甚至都没让太多人知道这消息,京营的老卒子就跟一批抢到了名额的锦衣卫笑眯眯的把这笔“外快”给挣到手了。

要知道,他们这走一趟,来回

一个来月时间里,俸禄一分不少不说,还有一笔不低于五十两银子每个人的外快,这特娘的谁不乐意。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路吃喝拉撒都不用他们负责,都是背后的金主,也就是大明皇家银行掏钱。

每日里虽说不是大鱼大肉,但绝对吃得饱、吃得好。

就这待遇,也难怪一众人都要互相争抢了,谁不乐意啊。

而对于大明皇家银行来说,他们照样乐意啊!

瞧瞧,不到一百万两,就把库存的九亿两银子全给安安全全的运到各地去了,平均每个城市分行的消耗其实还不到十万两而已。

这笔开支,当时看得各分行负责人差点破口大骂。

可等到他们拿到几笔大额存单异地提取的手续费以后立马不骂了,反而笑眯眯的联系总行,想着法子推荐本地的军户。

因为他们觉着本地的军户便宜啊!

反正都是大明的军队,比不上京营那么精锐,那出动两万人行不行?

可是两万人的本地军户,那也比之前那一万京营精锐的开支便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