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滑稽称帝 请杀孙权(1 / 3)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052 字 23天前

当时间进入章武五年十二月后,天下的大势又在悄然变化着。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变化是由孙权引起的。
不知道从何时起,江东各地陆续有祥瑞出现。
先是有人汇报,在夏口发现了黄龙。
而当这个祥瑞出现后,更多的祥瑞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然之间冒了出来。
会稽郡:有人发现了嘉禾。
建业:有人奏报从孙权的府邸下,挖出了宝鼎。
吴郡:有人发现了一块刻有年月日的银板,并称为之是上天的诏书。
丹阳郡:原本淤塞的广平湖突然畅通,据民间方士传说,此湖畅通就代表着将有新天子出。
...
各种各样的祥瑞,频繁的出现江东各地。
而当不再有新祥瑞出现后,借着之前众多祥瑞出现而营造的舆论氛围,开始有江东臣子上书建议孙权称帝。
一开始时,有此上书的江东臣子人数并不多,地位也不高。
面对着这类臣子的劝进,孙权也明确表示了「拒绝」及「愤怒」!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江东臣子加入劝进的行动中来。
及至最后,就连张昭这等在天下间有名的重臣,都公开上书希望孙权称帝。
当张昭上书之时,群臣劝进的行动正好已经进行了三次。
三辞三让的必备前奏,基本宣告完成。
因此对于由张昭领导的第四次劝进,孙权并未再表达出拒绝的态度。
孙权选择下达一道公开文书来表达他的想法:
「天降丧乱,皇纲失叙,天下三分,民不聊生。
始于董卓,盛于群逆,穷凶极恶,以覆四海。
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今日一统,匡定天下,非吴与魏,将复谁任?」
「宜先定名,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斯其义也。」
这封文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大义凛然的口吻。
但实际上是孙权,为他的称帝之举进行的法统铺垫。
孙权知道就算有着曹魏的支持,他称帝的法理依据也不能说完美无缺。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上堵住天下间的悠悠之口,孙权为自己称帝的举动冠上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孙权认为大汉的法统,已然发生了转移。
说白点就是汉失其鹿,当有能者共逐之。
第二个理由则是:孙权认为他称帝,是为了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是不得已却又必须进行的举动。
要是普通百姓看来,孙权向世人宣告的这两个理由,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但在熟知礼法的人眼中,这篇孙权亲自写就的誓文完全就是偷换概念,狗屁不通。
因为不管如何,大汉的法统世人都是承认的。
当年曹丕称帝时为何要搞禅让的把戏,为的不就是将大汉的法统平稳过渡到大魏上吗?
可在孙权的这篇誓文中,孙权一个字都未提及,刘备建立的大汉法统该如何解释。
就好像刘备从未建立过大汉一般。
从誓文中的内容看来,孙权是认为大汉的法统在刘协那一朝,就已经终结了的。
亦就是说,孙权认为刘备建立的不是大汉。
可这一点是很荒谬的。
别忘了现在孙权名义上,还挂着大汉太尉,九江侯的名号。
要是孙权否认刘备建立的大汉的合法性,那他自己之前不就是小丑吗?
这样
明显意欲蒙混过关的行为,只要是一个稍微懂得礼法的人,就会觉得嗤之以鼻。
但世人明显都低估了孙权的无耻。
有着勾践之奇的孙权,才不会管世人怎么看他。
他也真的不在意,成为一个天下人心中的小丑——只要能完成心中所想。
反正孙权觉得他的誓文「没问题」。
而在孙权的誓文传遍东南大地时,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在一众江东大臣的支持下,缓步登上了合肥城外的称帝台。
汉章武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孙权正式宣告天下,登基称帝,建立吴朝。
同日孙权宣布吴朝建都建邺,并改年号为「黄龙」。
当建朝称帝之举完成后,一件更令世人震惊的事发生了。
当日参加孙权称帝仪典的除去江东大臣外,还有着曹魏派来的使臣华歆。
而就在孙权称帝的高台之上,孙权正式在天下人面前,与华歆签订盟约。
东吴与曹魏的盟约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那便是二家约定中分天下。
具体如何中分的内容,并未流传出来。
可单单这「中分天下」四个字,就足以让世人感到震撼。
因为这四个字代表着,从孙权称帝的那一日起,东吴就将与曹魏正式联手,一起对抗大汉!
正如曹叡与孙权一开始预料的那般,当两家达成这个盟约之后,两家内的人心果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定。
魏吴两家共抗刘汉,天下最后到底属于谁,真的还是个未知数。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称帝并与曹魏缔结盟约的消息,也以极快的速度传到了长安城内。
...
糜旸是在深夜中被人叫醒的。
近来为了处理繁琐的政务